土地资源审计中的技术创新案例
(审计研究报告2014年第13期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前 言
2007年1月至2009年底我国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这次调查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建立了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为了保障土地调查数据的不断更新和服务国土资源批后监管,在此数据库基础上,2009年我国又启动了全国遥感监测“一张图”数据库建设,通过“一张图”数据库与国土资源管理相关业务数据库相连接,实现以“图”管地,对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进行全面监管。目前,我国已有26个省(区、市)建立了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审计机关开展土地资源审计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审计工作者,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为掌握各级审计机关开展审计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2013年5月,审计署印发了《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审计技术创新情况专题调研方案的通知》(审办科发〔2013〕85号),对各级审计机关2011年6月以来的审计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这次专题调研共收集到地理信息技术方面的审计技术创新案例28篇,总体上看,地理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其他类型审计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今年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开展土地出让金和耕地保护审计。为此,我们在2013年审计技术创新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土地资源审计,选择和整理出了8篇地理信息技术方面的审计技术创新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在审计围湖、填海、占用农田、绿化造林、越界采矿、变更土地用途等方面的具体应用。现呈现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目 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审计围湖造田问题
“三位一体”定位测量审计围填海问题
图层叠加技术与GPS相结合审计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
国土部门ArcGis与GPS相结合审计占用或荒芜农田问题
地理信息辅助软件与GPS相结合审计违规采矿、虚报新增耕地等问题
图形叠加分析与GPS相结合审计铁路项目变更土地用途问题
运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审计绿化造林
GPS与AO相结合审计林业项目实施情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审计围湖造田问题
一、技术名称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审计围湖造田问题
二、创新背景
2011年审计署结合省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组织11个特派办开展了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审计。我办在此次审计中将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履行情况作为重点内容,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重点检查补充耕地的合规性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创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充分利用国土部门地籍数据、遥感影像等多种地理信息,引入外部测绘地形图、甚至Google Earth地图等地理信息开展审计,着力探索审计中违法用地难以查找、土地区域难以界定、面积无法丈量等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拓宽了审计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创新类型
组合性新技术
四、技术功能
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
五、技术手段
利用GIS软件开展国土审计的核心思路和方法,就是对各种各样的地图进行叠加分析和精确计算。这些地图来源于不同的部门,制作于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形态,有的图与图之间甚至基准位置和比例关系都不同。要对这些各种各样的地图进行叠加分析,实现精确计算,必须不断深化应用GIS软件。
六、操作步骤
利用GIS软件开展国土审计的过程分为4个主要步骤:审计准备、数据采集整理、审计分析与核实取证。下面以2011年A省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审计中的“核准部分市县违规围湖造田”事项为例,详细介绍这4个步骤(有关“用地项目违法占用基本农田”事项的操作步骤从略)。
步骤一:审计准备
步骤二:数据采集整理
步骤三:审计分析
步骤四:审计取证
最后,对通过计算机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得到的计算结果,都要根据审计程序进行核实取证。
七、应用效果
1.通过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图、蓄洪区地形图和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范围图数据的比对,审计发现A省部分市县存在围湖造田的问题。审计抽查A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至2010年验收确认的MM市、NN市等87个土地整治项目,其中25个项目通过围湖造田产生新增耕地1942.43公顷,占抽查新增耕地面积总数的56.84%,占25个项目新增耕地总面积2103.98公顷的比例高达92.32%。其中13个项目直接围垦湖泊水面,2个项目围垦湖堤内滩地,另有10个项目在蓄洪区内修筑堤坝对位于设计洪水位线以下的湖泊滩地进行围垦。
2.通过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的分析,审计发现2010年底WW市基本农田面积为117963.93公顷,其中有8238.93公顷为林地、园地等非耕地,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6.99%,影响基本农田保护效果。通过对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数据、遥感正射影像图和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图对比,并经过实地查看和勘测,审计发现WW市3个用地项目共违法占用基本农田17.17公顷。
八、技术创新点
应用GIS技术,充分利用国土部门地籍数据、遥感影像等多种地理信息,引入外部测绘地形图、甚至Google Earth地图等地理信息开展审计,着力探索审计中违法用地难以查找、土地区域难以界定、面积无法丈量等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拓宽了审计思路。
九、注意事项
1.此项技术使用中往往会涉及属于国家机密的数据,因此在配备计算机软硬件和交换相关数据时一定要严格执行保密规定。
2.由于软件环境的差异,审计人员采用此项技术得到的结果往往和被审计单位数据有所差异,因此一定要充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以取得一致意见。
十、推广应用
此项技术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我办已加工制作出配合此项技术推广应用的案例教学片《犹如大地在掌中》,得到刘家义审计长、侯凯副审计长和党组成员陈尘肇主任的好评,并在2012年全国审计系统厅局长培训班上播放。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 杨海荣 沈晔华 余向阳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
2011年9月30日
“三位一体”定位测量审计围填海问题
一、技术名称
“三位一体”定位测量审计围填海问题
二、创新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把沿海省份的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沿海各地大举实施围填海工程,临海产业迅速发展。围填海工程的实施在对地方经济起到积极拉动作用的同时,部分违规围填海工程非法占用自然海岸线、海湾、河口和滩涂湿地,也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污染。
2000年以来,沿海各省的各级地方政府均提出面向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围填海需求急剧增大。围填海工程从满足农业围垦、养殖需求的围海为主,转向满足港口、临港工业、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填海为主,从近岸的零散围填海逐步转向“集中集约用海”的大规模连片填海造地,海区开发利用强度持续增大,海域环境污染和水生生物资源衰竭问题突出。
在此情况下,对海域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就迫在眉睫。2011年未,我办开展了某省省长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中,我办将海域管理使用情况作为重点审计内容,并派出专人对该省沿海5市的围填海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初步总结了围填海审计的技术方法体系。2012年7月至9月,根据署领导的批示意见,我办又扩大审计范围,对沿海的4省的海域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围填海审计的技术方法日臻完善,已经具备了推广使用的技术条件。
三、创新类型
组合性新技术:我办在对某省填海造地情况审计过程中,将海洋部门的海洋动态检测系统、GPS全球定位技术、Google Earth“时间倒流”技术有效整合,利用“三位一体”定位测量技术开展审计工作,让违规填海造地行为无法隐藏,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技术功能
三位一体”定位测量技术主要应用于财政审计、资源环保审计领域,用于国土、海洋等资源测绘类审计项目的审计调查和取证工作。
五、技术手段
“三位一体”定位测量技术主要技术手段包括:
一是海洋动态监测系统(可使用2013海监通IPAD版)。主要利用该系统提供的卫星遥感影像、海岸线分布图、围填海审批权属数据分布图等三张数据图像。利用海洋动态监测系统将三层的数据图像进行叠加对比分析。
二是GPS全球定位技术(可使用手持式GPS定位仪或海监通)。将审计调查的疑点疑区具体位置进行GPS坐标定点测量,将用此方法测量的多个定位坐标输入到海洋动态监测系统中,连接成线,并形成图。
三是Google Earth地图软件。主要利用该软件提供的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卫星照片的功能,进行对比分析。
四是摄影、摄像手段。通过各类技术手段对比分析后,审计人员最终利用摄影、摄像手段实地拍摄违法违规围填海的行为和现状以及后果等。
六、操作步骤
步骤一,利用海洋动态监测系统发现疑点。
步骤二,利用GPS全球定位技术核查疑点。
步骤三,利用Google Earth“时间倒流”技术落实疑点。
七、应用效果
我办审计组在审计中科学确定疑点,科学核查疑点,科学落实疑点的“三位一体”审计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投入极少的人力和时间,就已经发现该省违规围填海项目16个,违规围填海面积近60平方公里。该省政府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目前已下发文件开始全省范围内的检查违规围填海“百日行动”计划。
审计人员根据上述做法,总结提炼出的方法经验类文章分别被《中国审计》和审计署网站等媒体采用。
2012年,我办将利用“三位一体”审计方法发现的违规围填海问题以专题报告的形式上报审计署后,受到了署领导审计长和财政司的高度重度,署领导专门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将审计范围由某省扩大到了沿海4省,并明确指出要归纳总结开展围填海审计的方法体系。
2013年,我办按照署领导的指示精神,联合审计署资源环保审计局,对沿海4省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按照此种“三位一体”审计方法发现了大量的违法违法围填海问题,目前,撰写的审计报告已正式报送审计署,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向国务院的专题报告正在酝酿起草中。
八、技术创新点
一是开创了海域审计技术方法的先河。
二是设备和软件等技术手段的综合利用。
三是借力被审计单位的设备和仪器,使审计结果更有说服力。
四是审计效率较高。利用此种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在延伸到审计现场前,就可以全部初步锁定疑点区域,特别适合工作量较大、点多面广、审计人员少的情况。我办的事实证明,该项技术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审计效率。
五是借助Google Earth地图软件
九、注意事项
一是2013海监通IPAD版应协调海洋管理部门得到。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海监通配装软件更新的及时性,确保审计结果真实有效。
二是审计人员在应用此技术前,应经过系统的培训,确正确使用各项设备,防止操作失误而损坏设备。
三是不能简单的依靠数据对比而确定结论,还是要以事实为依据,而采用影、摄像手段记录现场真实的形象。
四是利用“三位一体”审计方法查出的违法违规围填海问题应经过审计、海洋两部门共同确认,以防范审计风险。
十、推广应用
优点:该项技术定位精准、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同时,由于是借助的被审计单位的一些设备和仪器,所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认可程度也大大提升,审计效率有了大幅提高。
缺点:对海监通、Google Earth等软件的数据的更新及时性有较高要求,必须保证软件数据更新及时准确。
这种“三位一体”的审计方法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土、海洋的审计领域,必将有力推进对海洋、国土等部门的审计工作。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审计署沈阳特派办 袁宇鹏、于小东、张辉、周威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
2012年9月30日。
图层叠加技术与GPS相结合审计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
一、技术名称
图层叠加技术与GPS相结合审计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
二、创新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一些地方存在忽视耕地保护的倾向,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土地用途变化较大;耕地占补计划未落实,耕地数量减少;耕地保护措施不力,耕地质量下降,影响了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为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意识,促进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动耕地保护工作,今年,我局确定对我市2011至2012年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我市当前耕地利用现状、耕地保有量及变化情况,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政策执行和制度建设情况。
调查发现,目前,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土地实行“一张图”管理,即以“图”管地。土地的各类信息可以通过卫星图片、图斑等形式反映。反映土地信息的各类图片、图斑存储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中,而审计机关目前还没有与相应的数据库连接,因此,在对土地领域相关内容进行审计时审计部门自身缺少相应软件技术,还需借助国土部门的技术才能开展工作。为准确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及时揭露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GPS应用技术与图层叠加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调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创新类型
此技术属于组合性创新技术。技术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在对土地管理和保护相关内容进行审计时,运用国土部门不同图片数据进行叠加,发现审计疑点后到现场用GPS进行实地测量,发现违法违规征用占用土地问题。二是通过发改部门立项文件、招商部门招商引资文件,并对照国土部门征地案卷,发现可能存在的未征先用、批少建多、未批先建等可疑地块,再到现场利用GPS进行实地测量,将GPS测量数据反向落到土地图片信息中,落实超建部分、未批先建等占用土地的面积、地类等。
四、技术功能
此技术着重解决土地领域违法违规占地的面积和地类,也可应用于海域审计中违法违规填海的面积测算。应用领域可以涉及资源环保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和通用。
五、技术手段
需要的设备为GPS(选择可以与国土部门数据实行数据互通的GPS);需要的软件为地理信息系统(GIS)。
六、操作步骤
结合我局今年开展的2011年至2012年度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专项审计调查,该技术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登陆地理信息系统,并准备好四类图片信息,一是遥感影像图,二是反应地貌改变的卫片图,三是耕地图,四是建设用地图。
步骤二:利用GPS技术到现场进行测量,落实违法占用耕地或破坏耕地的面积。在落实可疑地块具体情况时,可以采用以前年度的遥感影像图做比对,没有条件的可以使用谷歌地图查询当时地貌形状、样貌等信息,以方便审计人员更好掌握可疑地块信息。
此技术也可反向运用。将发改部门立项文件与国土部门征地、供地案卷比对,注意挑选发改部门已经立项审批、项目位置坐落于涉农区域、但国土部门没有相应的征地案卷或供地案卷的项目,将此类项目列为可疑项目,到现场落实,运用GPS进行测量,取得GPS测绘数据,将取得的测绘数据采用坐标转换技术导入地理信息系统,叠加到地类信息图上,进而落实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的面积。
七、应用效果
此技术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避免了违法用地难以查找、土地面积无法丈量、占用地类难以确定等国土资源审计难题,有效的监督国土部门在土地管理领域的责任落实情况。
实例一:利用GPS技术与图层叠加技术相结合发现破坏耕地取土填海问题。
实例二:利用GPS技术与图层叠加技术相结合对批少建多问题的审计发现。
八、技术创新点
一是将不同信息的图片进行叠加,查找可疑地块。
二是将GPS信息和图片信息相结合准确确定土地面积和地类。
九、注意事项
在将发改部门立项文件与国土部门征地、供地案卷进行比对时,注意剔除占用建设用地的立项项目。由于图层较多,在进行图层渲染时,选择好透明度。另外,在选择GPS设备时,要注意选择能与地理信息系统图片信息进行坐标转换的GPS。
十、推广应用
此技术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避免了违法用地难以查找、土地面积无法丈量、占用地类难以确定等国土资源审计难题,有效的监督国土部门在土地管理领域的责任落实情况。但是目前审计部门缺少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同时由于国土部门土地信息涉密性较高,在数据取得上也存在一定困难。另外,审计人员对国土部门相关业务知识也有待了解掌握和提高。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辽宁省大连市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
国土部门ArcGis与GPS相结合
审计占用或荒芜农田问题
一、技术名称
国土部门ArcGis与GPS相结合审计占用或荒芜农田问题
二、创新背景
ArcGis软件是Esri在全面整合了 GIS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及其他多方面的计算机技术之后,成功推出的代表GIS最高技术的全系列GIS平台,是一个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三、创新类型
该项技术为组合性新技术,将国土部门开发的ArcGis软件和在其他行业领域内应用的GPS技术相结合。
四、技术功能
适用于资源环保审计。主要解决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问题。
五、技术手段
该项新审计技术主要运用国土部门开发使用的ArcGis软件和GPS定位设备。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分布图和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变化图斑等各类数据进行叠加比对,查询疑点,列明坐标,之后通过GPS定位设备根据疑点坐标进行现场踏查,核实问题。
六、操作步骤
步骤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步骤二:开展叠加比对工作。
步骤三:开展实地踏查工作。
七、应用效果
2011年,我办在某市开展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审计时,按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应掌握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审计组经过分析、研究和学习,决定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本农田分布数据和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变化图斑统计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比对,并使用GPS定位设备对比对后的疑点进行实地踏查,最终发现847.9亩基本农田已经被占用或荒芜的问题。审计组将此问题以审计简报的形式上报审计署后,审计署以重要信息要目的形式上报国务院。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使被占用的基本农田回归原貌,荒芜的基本农田及时复耕。
八、技术创新点
一是使用了新技术。国土部门使用的ArcGis软件具备技术新、用途多、上手易和效果好的特点,但一直未被用于审计实践中,此次审计应用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二是将其他行业应用已经比较普遍的GPS技术合理运用到资源环保审计中。GPS技术的应用应该基于某种平台,此次将其与ArcGis软件进行有效衔接,真正充分发挥了GPS技术的作用。
九、注意事项
一是应注意资料的取得。只有取得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本农田分布数据、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变化图斑统计数据等各种关联数据,才能在各类比对中发现问题疑点。二是应注意坐标点的定位准确性,以减少实地踏查的工作量。
十、推广应用
该项技术具有技术新、用途多、上手易和效果好的特点,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同志会很快上手。该项技术查询比对的速度较快,利用的时间较少,核实的准确性较高,在土地、林业等资源环保审计中具备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但是,由于该项技术尚未达到全国推广,尤其是多数市县尚未使用,无法对基层审计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各类基础数据的获取有一定难度。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审计署驻长春特派员办事处,翟钟书。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
2011年9月30日
审计违规采矿、虚报新增耕地等问题
一、技术名称
地理信息辅助软件与GPS相结合审计违规采矿、虚报新增耕地等问题
二、创新背景
GIS也称作“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随着GIS的发展,近年来,也有称GIS为“地理信息服务”(Geographic Information service)。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简而言之,是对地球上存在的现象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GIS与其他信息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对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分析,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
在资源环保等审计项目中,需要对土地、河流、矿产资源等对象的规划、位置、距离、面积等地理信息和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审计分析,利用传统审计手段和方法,很难满足审计需求,通过在审计项目中创新使用GIS相关技术以及《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可以将地理位置信息以图层的形式直观显示在电脑上,并对这些图层的区域位置、面积、距离等内容进行查看分析,利用这一软件可以很好的帮助审计人员解决相关问题,对新领域进行审计。
三、创新类型
组合性新技术。GIS技术在其他行业领域中已不是新技术,但首次应用到矿产资源审计领域是一种组合创新。
四、技术功能
该技术主要解决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对象的位置、面积等地理信息的审计分析,可以将诸如土地、河流、交通线、矿业权、建设项目等对象在软件中以图层的方式显示出来,分析其所处的位置、长度、面积大小,还可以对多个图层进行分析计算,审计其是否有重叠、差异,根据不同条件筛选对象,计算坡度表面积等。不仅提高了对地理信息进行审计分析的效率,更实现了以往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审计功能,为审计工作查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由于该技术解决的是对地理信息的各种审计功能,因此主要应用于资源环保审计,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等领域中,涉及到需要对审计对象的地理信息数据分析时,也可以使用。
五、技术手段
GIS技术在矿产资源审计中需要使用到《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和手持GPS定位仪。
《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负责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数据采集、转换、存储以及根据审计需求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审计分析和计算。
手持GPS定位仪主要用于在审计现场进行地理空间数据的测量采集,也可以在后期对《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所计算结果进行实地测量和审核。
六、操作步骤
2013年我们在某省矿产资源审计中,需要对矿业权所处位置是否符合规划、是否存在矿业权范围设置重叠、越界审批、违规超采等问题进行审查,这些都涉及到对矿业权的地理信息数据的分析,利用传统方式很难进行核查。在审计工作中,利用《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进行地理空间数据核查,较为方便的解决审计实际问题,取得较好效果。以下结合本次审计介绍具体操作步骤:
(一)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与整理导入。
1.数据采集。
一个矿业权的空间图层,一般是由多个拐点连接形成的一个封闭任意多边形区域,记录这个矿业权区块的地理空间数据,就是对这些拐点坐标的记录。
2.数据整理。
取得审计对象的拐点数据后,将其整理成《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所能读取的标准数据格式。
3.数据导入和坐标系转换。
通过《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中的“数据导入”功能,利用EXCEL文件构建面图层文件,设置好输入文件路径和输出文件路径,将地理投影坐标采集到系统中,形成*.shp图层文件。
七、应用效果
2011年,我们在对某省土地资源审计中运用GIS技术进行审计,将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调”成果斑图、基本农田保护、征地项目、新增耕地、执法检查卫星图片等信息导入《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中,快速有效的对化整为零违规审批土地、虚报新增耕地面积、基本农田质量不符合标准、耕地面积真实性等方面进行了审计,发现问题线索后再延伸落实,实现了审计工作全面分析、快速定位、精确打击,节约了人力和时间,为土地资源审计提供了全新的审计思路和方法。
查处的问题主要有:该省2010年的第4批、第5批、第20批3个图斑紧密相邻且面积合计大于70公顷,经实地延伸后,发现其为某公司开发的文化产业园,分三次审批共占用耕地90公顷,规避审批权限;某市2009年第8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计算新增耕地面积时,将其中的1个地块重复计算,虚报新增耕地面积253.25亩;某市不符合质量要求基本农田面积为21808.06公顷,占其上报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总数的7.91%;该省将3块为建设用地(43.67公顷)、3块为林地(16.43公顷),共计面积60.1公顷已失去耕地功能的土地,作为耕地中的水浇地统计上报,虚报耕地面积。
2013年,我办在对某省矿产资源审计中,再次利用GIS技术进行审计,目前已查处某自治区国土部门越界设置采矿权,占用相邻省份面积约8平方公里;某煤业公司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违规擅自采矿,非法所得400.5万元等问题线索,现正在核实之中。
上述问题的查处,是用传统审计方法难以发现或审计效率较低的,运用GIS技术可实现全面审计、高效完成审计内容,为资源环保审计创新了一条新的路径,打击了资源环境领域的犯罪,维护国家资源环境的科学、合法、有效利用。
八、技术创新点
该技术的主要创新点是将GIS技术结合审计,运用到审计工作当中,将审计对象——如土地、矿产资源、建设项目——从繁琐的纸质资料,以图层的方式直观反应到电脑软件之中,供审计人员快速浏览查看,同时软件提供了长度计算、面积计算、叠加分析、差异分析、坡面曲度计算等功能,实现全面的审计分析,筛选问题线索,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实现审计方法质的飞越,其意义相当于电脑操作从DOS系统升级为WINDOWS系统。
九、注意事项
该技术最重要的是需要审计对象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因此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较大,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被审计单位数据环境的完善程度。审计时要现实全面审计,就需要审计对象所有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尽管审计人员可以使用手持GPS定位仪现场测量数据,但是面对大量的项目该方法费时费力,更多的应该利用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项目拐点坐标,导入到软件中。
2.不同标准的坐标数据的转换。对地理空间坐标的记录格式主要有GPS经纬度坐标、北京54坐标和西安80坐标,由于格式的不同,我们需要将其转换为《地理信息辅助审计软件》所要求的格式。例如经纬度坐标有度格式的(×××.××××××°)、也有度分秒格式的(×××°××′××″),使用时需要注意坐标格式的转换,如果用错坐标格式,在地图上显示的图层位置就会差很多,造成错误。
3.正确、可行、紧贴工作方案的思路是关键。“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在利用GIS技术开展资源环保审计时,应深入了解被审单位有哪些信息系统、各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是什么、能提供哪些关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在结合审计工作方案内容、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分析筛选流程,这样才能快速、高效的完成工作,避免陷入数据中走不必要的弯路。
十、推广应用
该技术的优点是将涉及到地理空间信息的审计对象,如土地、河流、交通线、矿业权、建设项目等在软件中以图层的方式显示出来,方便、快捷的进行审计分析,实现全面审计,对问题线索快速定位,为审计工作查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缺点是软件的功能还不够完善,对坐标数据的转换处理还不够快捷,存在一些局限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图层叠加非重叠部分面积的计算功能,后期我们将进一步对这些功能进行完善,使其使用更加方便。
由于该技术创新主要是实现对地理信息的各种审计功能,因此应大力推广应用于资源环保审计,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等领域中,涉及到需要对审计对象的地理信息数据分析时,也可以推广使用。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员办事处 金统 辛丹阳。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
2013年7月1日。
图形叠加分析与GPS相结合
审计铁路项目变更土地用途问题
一、技术名称
图形叠加分析与GPS相结合审计铁路项目变更土地用途问题
二、创新背景
世界银行贷款J市至H市快速铁路项目2012年度财务收支和项目执行情况审计项目,涉及铁路路线长、线路经过市县和乡镇较多。由于拆迁资金量大、工程用地情况复杂,征地拆迁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现疑点和线索,审计人员也一直在探索相关方法。
此次项目涉及征地拆迁,审计人员在国土部门查询地籍管理资料过程中,学习了国土部门土地利用现状图形属性数据变更调查及变更处理方法,并借鉴其中的卫星遥感影像技术(通过卫星拍摄区域土地的现状)、图形叠加分析技术(将土地变更前后图形和工程等设计图形叠加并分析出变化点即为可疑点)和GPS技术,将其引入审计中。
三、创新类型
该项技术属于组合性新技术,首次将国土部门和建设单位常用的卫星遥感影像技术、图片叠加分析技术与GPS技术相结合,应用到审计中。
四、技术功能
该技术旨在解决大范围土地利用审计中如何快速确定违法占用土地或擅自变更土地性质疑点并逐一核实的难题,主要应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资源环保审计和专项审计。
五、技术手段
该项技术创新所使用软件为CAD 2008,通过该软件将同一地块不同时期的遥感测绘图叠加后形成土地变更点图(即为相关疑点),与设计图形对比后确定疑点,再通过GPS进行绝对定位后核实疑点。
六、操作步骤
以J市审计为例介绍该项技术在铁路项目审计中的具体运用:
(一)调查了解征地流程及补偿情况。
(二)筛选项目开工前后土地现状变化。
(三)判断土地使用是否经过审批。
将J市已批复的临时用地现状图层(图3)叠放于疑点图形之上,分析疑点位置是否属于已批复的临时用地范围用地以及范围有无增加。审计人员通过重叠方法,初步判断该区域范围未经国土部门批复。
(四)判断土地权属及性质。
将J市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层(图4)叠放于疑点图形之上,分析疑点位置土地性质及权属。审计人员通过再次叠加,初步判断该区域范围属于一般耕地范围。
(五)分析核实,精确锁定未经审批占用土地位置和基本情况。
根据上述技术判断的结果,审计人员利用GPS技术分析核实后,查明了未经批准违规占用土地以及将一般耕地改变为建设用地出租获利的事实。
七、应用效果
通过上述操作可以看出,该项技术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也有助于快速确定审计疑点。在经济社会效益上,不仅规范了项目建设当中征地拆迁补助资金的发放行为,也有效保护和及时还原了土地等易受破坏不可再生资源。
八、技术创新点
将国土、林业和环保等部门的行业技术(如卫星遥感影像技术、图形叠加分析技术和GPS技术)应用到审计中。
九、注意事项
一是该项技术只应用于在审计项目所覆盖的时间跨度中发生土地性质变更或环境变更的情况。二是必须取得同一地块或同一环境变更前后的图像。三是该项技术需专业人员利用专业软件和专业设备实现。四是对疑点要逐一排查,对未排除疑点不能妄下论断。
十、推广应用
土地利用变更图形叠加分析与GPS交互使用技术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易于操作,节省人力,能快速发现审计疑点和审计线索。
缺点:存在一定局限性和误差,在人员过少的情况下对审计疑点不能逐一排查。在实现过程中必须获得土地或环境变更前后图形资料,否则无法实现。
该项技术可广泛用于征地拆迁、森林保护、退耕还林、环境污染评估等项目审计,应重点推广。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审计署驻长春特派员办事处,李克平、刘路、刘星、李雄杰。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
2013年5月20日
ArcGis和ERDAS审计绿化造林
一、技术名称
运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审计绿化造林
二、创新背景
2013年上半年我厅组织所有业务处室开展2011-2012年度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绩效情况审计,审计的重点内容一是2011、2012年度生态省建设工作目标的实现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六个生态保护监管重点职能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二是“绿化宝岛”大行动工程实施情况,重点关注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和资金投入使用情况;三是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情况,以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四是城镇垃圾处理工程运营管理情况。
三、创新类型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在绿化宝岛审计项目中的创新应用属于组合性新技术。
四、技术功能
该技术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资源环保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多个应用领域。
五、技术手段
通过利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等系统,收集整理现有海南省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影像数据、以及天地图成果数据,经坐标采集、数据处理、坐标转换、小班图编制整理,面积计算等工作提供现实性面积范围相对准确的每个市县提供的造林小班图数据,最后将每幅小班图配两幅影像图编制到一起。为审计小组提供科学、直观、实用的成果数据。
六、操作步骤
(一)审计一进点,就向林业部门收集2012年造林验收表(电子版)和验收小班图,了解当地生态经济兼用林(成片造林)的验收方法。
(二)从造林验收表中随机挑选需要抽查的地块,编制生态经济兼用林成片造林地块卫星遥感技术审计抽查表。内容包括:造林单位、林主、小班号、坐标、验收面积、卫星遥感面积、遥感地貌等等。
(三)将抽查表交省厅资源环境审计处,由资源环境审计处到省测绘中心,利用现有卫星遥感图像通过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进行初步核查。
(四)通过卫星遥感核查后,资源环境审计处将遥感影像资料(电子版)传回现场审计组,现场审计组结合资源环境审计处的意见,判断需要进一步实地查看的地块。
(五)选择要实地查看的地块。挑选实地查看的地块应以疑点为主。成片造林的地块应该是新造林,不能是成熟林,如果影像图片是茂密的深绿色成熟林,或绿色植被稀稀拉拉的,或是均匀的浅绿色地块(多数为种植菠萝地),或是空白地,或地块内的房屋、道路占用了大量面积,均应作为实地核查的重点。依据当地情况,也可以查看未经过卫星遥感的地块。
(六)实地查看时,请市(县)林业部门和乡镇主管领导及有关人员配合,派人带GPS去,实地核实面积,同时,要做现场调查笔录,记录造林成活率,拍照取证(每块林地应不少于2张能说明情况和问题的相片)。
利用现有卫星遥感图像通过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进行初步核查步骤:
七、应用效果
按照林业部门的技术标准和验收方法,审计采用卫星遥感技术、随机抽样、实地核查和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对2012年我省造林任务完成的真实性进行了核查。审计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对9个市县生态经济林的成片造林进行了测量,抽查了97个地块,上报面积15163.6亩,核实面积15064.8亩,相差98.8亩,误差率为0.7%,符合林业验收误差率在±5%的范围,审计部门对卫星遥感技术核查的结果予以认可。
八、技术创新点
创新地在造林审计中使用卫星遥感技术拍摄图像与实际现状相比对,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本次作业一共调用了航飞影像1.5TB;进行了1365次坐标点的转换,提供影像图为270幅(海口、白沙、东方、保亭、昌江、琼海、琼中、儋州),大大优化了审计速度,提高了审计实施的效率。
九、注意事项
(一)所提供的卫星遥感影像图大概是半年前的影像,因此近期如果新种植的小班,遥感图片可能还是原先的地貌,所以现场核实的时候要详细了解。
(二)需要坐标转换,林业部门与测绘部门使用的是不同的坐标系,林业部门提供的小班图数据的坐标信息全部为北京54坐标系,跟高分辨率影像无法套合(影像坐标系为WGS84),故此需要把提供的小班图数据进行整理、转换。
(三)目前我国卫星遥感图像由专业单位掌握,因此需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之下使用,且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系统、ArcGis和ERDAS等平台软件专业性强,需聘请专业人员操作。
十、推广应用
本创新应用可在绿化造林、填海造地、土地平整、农业种植、城市规划等涉及到区域面积、区域现状等的情况。通过调用卫星遥感图像,与实际现状相比较、对照,核实审计事项的真实性。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海南省审计厅2011年至2012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绩效情况审计“绿化宝岛”项目试审组邓伟强、邝必清、李茹、熊爱珠、范青、陈钧、王颖天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
2013年5月14日
GPS与AO相结合审计林业项目实施情况
一、技术名称
GPS与AO结合审计林业项目实施情况
二、创新背景
(一)技术发展背景:GPS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其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土地利用调查等领域。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是开展计算机审计、强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实现审计信息共享的重要系统。
(二)审计现实背景: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遇到的难度也逐渐加大,单一简化的审计手段与技术显得越来越单薄。在审计工作中,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很少被应用甚至涉及,AO多数情况被单独应用实施。应用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结合AO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将有关技术转化为审计生产力,能够提升审计水平,提高审计质量。
三、创新类型
将GPS全球定位技术与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有效结合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领域。
四、技术功能
GPS全球定位技术与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有效结合,可以应用到多个审计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利用GPS测量技术取得快速、高效、精确地坐标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将这些信息导入到AO现场实施系统中,针对审计工作的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取得所需资料。实现这种应用技术的结合能更好地创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效能。在审计工作中,此项技术可应用在外资运用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税收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资源环保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境外审计、专项审计等10类领域的审计工作中。
五、技术手段
GPS利用分布于外层空间的多颗卫星为地球表面任意一点提供定位、导航和测绘服务。
仪器设备与软件:
手持式GPS接收机主要任务是接收GPS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获取必要的定位信息及观测数据,经处理后解算出自身的位置、速度,实现定位、导航等功能。因其体积小、轻便的特点非常适用于野外空间的定位、导向与测速等项目。
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是重要的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根据审计需求对导入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有效发挥处理大量数据的作用。
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在多种审计领域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六、操作步骤
步骤一:使用条件
在室外打开手持式GPS接收机后,当屏幕显示有9颗以上的卫星,误差小于3m时,即可使用。
步骤二:界面设置
对手持式GPS接收机进行界面设置、参数设置(主要包括时间格式、坐标格式等方面的设置)。坐标格式一般设置为公里或度、角。
步骤三:采集坐标
根据需要采集GPS点坐标。根据地类边界走向,沿边界周边走一圈,每遇到拐弯点要做一次采集。也可以根据需要单独测量其中某小班的一条边界。
步骤四:面积测算
由多个点组成的一组定位数据,按时间次序依次记为(X1,Y1),(X2,Y2),…,(Xn,Yn),其中X表示经度,Y表示纬度。将GPS采集的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专用制图软件测算面积并产生地图。
步骤五 利用AO分析GPS定位数据
七、应用效果
2012年包头市审计局在对某林业部门利用外资A林业项目审计时,首先利用手持式GPS接收机对该林业部门近年来曾经施工过的A林业项目和B林业项目进行了定位测量,然后利用AO对A林业项目和B林业项目的GPS定位系统的大量坐标数据进行筛选比对,发现有8处小班(施工地块)GPS坐标点完全重复;进而揭示出了该单位利用B林业项目中的8处小班(施工地块)面积达3000多亩的林地上已建设完工的林业工程抵顶A林业项目的问题,从而识别了林业工程中的“张冠李戴”现象。通过此次利用AO审计软件结合A林业项目和B林业项目的GPS定位系统的坐标点进行的审计,审计组发现了该林业部门前任领导在B林业项目建设工程已结算的情况下,又在A林业项目重复列支该3000多亩造林工程款,套取造林资金数十万元,涉嫌个人贪污的问题。此次利用GPS和AO的结合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八、技术创新点
将GPS定位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利用GPS和AO的结合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即使地表景观和标志物改变了,亦能找到过去的标本采集地点,并不需要借助地图。此项技术开拓了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创新了审计手段,有效地解决了审计中遇到的位置不清、面积难以计算等实际问题。
九、注意事项
(一)测量时以大面积的测量为宜。
由于GPS本身的误差原因,在面积测量中对于小面积,或距离相距太近时测量结果相对误差会较大,一般来说测量面积最好大于10亩。
(二)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测量。
在测量时还有一些人为的、自然的因素会导致测量结果误差。晴天、无风、开阔的地形等对于GPS接收信号有利,反之则对测量结果有不良的影响。另外,测量人员在测量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对测量精度也有影响,比如在路线测量时没有等待卫星信号完成定位就开始测量等。总之,如果存在影响GPS信号接收的因素,均会降低测量的精度。
(三)取得的坐标点越多越好。
为保证测量的准确,除了每遇到拐弯点要做一次采集外,还应尽量多采集坐标点。
(四)线路测量时数据记录方式的设置。
如果测量的目的是记录所走过的边界,在设置航迹的记录方式时,GPS设置“记录方式”为“时间”比“自动”要好。
(五)测量时间和速度的掌握。
应尽量保证足够的取样时间(至少1分钟以上),行走速度应匀速且较慢。
(六)数据要及时下载保存。
测量后要及时下载数据,以免测量数据丢失。
(七)AO数据分析。
将GPS坐标点数据导入到AO系统中时,要保证信息的完整与准确,以免后续数据分析中出现错误。
十、推广应用
GPS与AO的结合技术应用在审计工作中可以迅速、准确地获得标本或数据采集地点的位置和面积等信息。该项技术可以开拓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效能。该项技术不仅适用于林业、农业、水利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还适用于资源环保、预算执行、金融等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阔。
十一、参与技术创新人员所在单位及姓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审计局王磊 周慧
十二、技术创新实际完成时间2012年10月19日